同村小伙伴联手除恶霸,一起当副总理,李先念与陈锡联的革命友谊
工农红军在创立伊始,便形成了一个团结的整体,大家都怀揣着共同的信念,为革命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。在革命斗争的岁月中,也流传下来了许多革命佳话,直至今天仍在传颂。
本文的主角不仅是革命战友,还是来自于同一个县的同一个乡,甚至是同一个村,连屋角都相望,他们两位便是李先念和陈锡联同志。
这两位同志是同乡,从小就相识、相知,并且都怀揣着共同的革命理想。在他们相识的几十年里,有许许多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广为流传。
在湖北的大别山区,有一个叫红安的小县城,它虽然是一个山地连片、极度贫困、非常不起眼的小县城,但是在这里却出了200多位将军,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将军县。李先念和陈锡联同志便出生在此。
李先念要比陈锡联要大六岁,但是两人却经常在一起玩,李先念待陈锡联就如同亲人一般。他们从小便亲眼目睹地主豪绅是如何欺压乡间百姓的,革命的火种早已在两人心里埋下。
1927年,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反目,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屠杀,因此共产党人便开始了独立展开武装斗争的步伐。
1927年11月,红军在大别山区发起了黄麻起义,震惊全国,蒋氏派军展开了疯狂围剿。红军不敌势力强大的国民党军队,只得退守到李先念陈锡联二人的家乡——红安县红马寨。
共产党人来到他们的乡上后,不仅没有鱼肉百姓,反而打土豪,分田地,让乡亲们对红军大加赞赏。而陈锡联和李先念此时才十几岁,陈锡联看到这支为民请命的军队时,便对李先念说:"这才像支好军队,我迟早有一天也得加入进去。"在那之后,他们处处帮助红军队伍进行土地革命和反国民党军队的围剿。
当时他们乡里有一个人叫陈芝斌的走狗,他在红军到来之前便到处横行霸道,而在红军到来之后,便将红军的情报报给国民党反动派,企图再次欺压乡里。
而陈芝斌还算得上陈锡联的亲戚,但是关系却不好,因为在这之前陈锡联的母亲要饭,他认为这丢了陈家的脸,毒打了他母亲一顿,此等辱母之恨,陈锡联一直记在心里,因为他当时年龄尚小,所以拿陈芝斌没办法。
李先念知道这件事后,便对他说:"要不我们叫上红军一起把陈芝斌给干掉?"陈锡联听到后一拍大腿,说:"好,我来带路,我们一起干掉他!"陈锡联便带领红军,去陈芝斌家里将他杀死,并且对乡里人细数他的罪状,让其他人再也不敢欺压百姓,暗自与国民党进行勾结了。
当时国民党军队到处围剿工农红军,他们只能够白天进行隐蔽,晚上进行游击斗争。加上李先念他们两个十分熟悉当地的地形,因此采取了敌进我退,敌退我进的策略,每次都把国民党军队打得魂也找不到。
李先念的学习能力强,并且也正值十八九岁,因此更早加入了红军,陈锡联在李先念的影响下,虽然才十三四岁,却也投身入了红军的队伍中。李先念的头脑灵活,而陈锡联作战勇猛,两人一直肝胆相照,共同为革命献身。
后来他们两个一起加入了红四方面军,并且参与到扩张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当中。经历过了大大小小的战斗,李先念和陈锡联都被领导赏识,并且成为了红四方面的两员猛将,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之后,红四方面军扩军,李先念成了30军的政委,而陈锡联成了30军263团——被称为"铁锤团"的政委。
李先念成了陈锡联的直接领导后,不仅没有为他开过一次后门,反而告诉他:"我们虽然是同乡,但更是战友,战场上是成绩第一,不是关系第一。"陈锡联不仅没有埋怨他,反而还因此深受触动,作战更为勇猛,屡次冲锋陷阵,被上级指战员称之为"小钢炮"。
陈锡联晚年深情地回忆说:"我和先念同志有着特殊的感情,是他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。先念同志不仅是老首长、老领导,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。"
李先念的头脑十分灵活,经常能够想出许多的妙计,而陈锡联作战勇猛,经常冲锋在前,两人相辅相成,立下了不少功劳。
红四方面军进军四川达县时,有一座凤凰山拦住了红军的步伐,使得进攻达县的过程变得异常困难,达县的守军将领刘存厚自恃有凤凰山的阻挡,整日花天酒地,不理政事。
正当陈锡联在为作战计划苦恼时,李先念却对他说:"你明天尽管上阵,我自有妙计。"陈锡联虽然不解,但是仍然按照他说的做了。第二天陈锡联正在战场杀敌,将敌军杀得要退城时,却见李先念已经攻进了达县城内,举起了红旗。
陈锡联自然不解,问他是如何办到的。李先念笑道:"川军衣服穿的很杂,没有制式,我见他们遭到你的迎头痛击后自然是要退回城内,我便可以将红旗卷好混进其中,杀他个出其不意,占领达县。"
他们二人继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,在六路围攻战役中屡立奇功,歼敌数万,将四川军阀打得元气大伤。而在这其中陈锡联所带领的263团更是以勇猛著称,数次拿下了关键的战役,被颁发"钢军"奖旗。
李先念在谈及这段岁月时,也无不佩服陈锡联的作战之勇猛,评价他道:"打仗属第一。"两人在红军这段岁月,一直肝胆相照,建立了许多功劳。
两人的感情如同亲兄弟,李先念对待陈锡联的母亲像自己的母亲一般。
在红四方面军撤离了大别山区后,陈母膝下便没有了陈锡联来照顾自己。但是陈母却没有丝毫抱怨,反而在他们撤出之后,还一直支持着中共的地下工作。
红军撤出之后,国民党反动派哪会放过他们!陈锡联的两个叔叔惨遭杀害,而陈母也不堪受辱,离乡出走,宁愿以乞讨为生,也不愿屈膝于国民党反动派。
而此时的陈锡联还在山西的晋中作战,收到母亲来信,得知母亲饥寒交迫,居无定所,自然是痛心疾首。但是奈何前线不能够脱身,只能够告诉她儿子一切尚好,待到胜利后定当孝顺。
李先念此时还在中原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,他的母亲闻风前来看望,她看见哪有战火就往哪里走,虽然危险,但是思念儿子的心情让她顾不得这么多了。
当通讯员带李母来到他面前时,李先念自然是大吃了一惊,在这战火纷飞之地,李先念自然是不肯让她久留,只得匆匆让通讯员送她回家。
后来李先念有一天在行军途中发现自己的口袋里有两个银元,仔细想想时,才明白这一定是母亲偷偷塞下来的。要知道,当时的两个银元可以买一百多公斤的大米啊!这一定是母亲省吃俭用很久才留下来的。
当晚,李先念夜不能寐,第二天便带着人回到了家里,而他看到的却是母亲的坟墓。李先念在她的坟前大声痛哭,此时的李先念心里装着的并非只有他一个人的母亲,他还去拜访了另一个人——陈锡联的母亲。
陈母此时家徒四壁,饥寒交迫,让李先念看得十分不是滋味。他叫来当地的区委同志,对他说:"这是英雄的母亲,不能够怠慢!"说完后,他花了30个银元为陈母购置了一台纺纱车,靠着这台纺纱车,陈母的生活也总算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。
在那之后,李先念经常派人去问话,打听陈母的情况,这让陈锡联放下了不小的担子。甚至在解放后,李先念也时常惦记着陈母,还时常接陈母到自己家里来住,对她就像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。
李先念和陈锡联两人不仅带兵打仗厉害,治国安邦更是有一套,两位战友兼密友时常一起讨论关于治国安邦的理论,并且在那之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。
他们两个人出身贫困,没有读过多少书,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一点也不小。在打仗之余,他们时常向那些知识分子请教各种问题,再加上两人天资也十分聪颖,对于马克思的许多著作理论掌握得十分纯熟,这也为他们日后的治国之路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解放军打下了重庆之后,需要有一个人来管理,而陈锡联便被委任为重庆市市委书记。当时有些人还有意见,认为一个打仗的老大粗哪会管理,但是陈锡联在重庆管理得井井有条,不仅有效镇住了反革命分子,还不忘重庆的经济建设,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好。
后来陈锡联到北京做工作汇报时,他的发言让当场的许多文人佩服不已。史良当场说:"真没想到这个领兵打仗的,管理城市管得也这样厉害。"
李先念则更加优秀,在新中国成立之际,李先念被任命为湖北省的省委书记,统管各方面的事务。李先念调度有方,管理得当,不仅有效处理了反革命,肃反清匪,土地革命等政治问题,还有效支援了解放军南下,朝鲜战争等军事问题。对于团结劳动人民,稳定物价,提高财政收入等问题做出了有效的统筹安排。
李先念治理湖北的第三年,湖北的财政收入就高于了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。要知道,那时候湖北还刚刚遭到了十多年的战乱啊!也正是如此,李先念后来才能被中央所器重。
新中国成立之后,李先念被中央任命为财政部部长,李先念认为自己知识水平不够,不能担此大任。毛主席多次劝解,最后还说:"你干不了,不想干,只好把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从台湾请回来,让他干好了。"李先念才不得不答应。
李先念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,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、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摸索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,也因此与谭震林、薄一波、李富春并称为中国经济工作中的"四大名旦"。
李先念与陈锡联还曾一起拯救国家于危难关头,两人的功绩彪炳史册。
1976年,随着周总理、毛主席等伟人的相继去世,四人帮的活动越发猖狂,妄想一举夺得国家的政权,在此时刻,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勇于捍卫。
华国锋找到了李先念,询问他的意见,两人一拍即合,随即又去找叶剑英,寻求他的帮助。李先念与叶剑英交谈时,为了防止有人窃听,因此在纸上完成了谈话。
在谈话过程中,李先念表示:"这场斗争是不可避免的",叶剑英回答道:"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。"随后叶剑英写下了陈锡联的名字,随后打了个问号,李先念回答:"完全可靠,请放心。"
陈锡联当时掌管着军队的大权,享有崇高威望,四人帮很难绕过他发动军事政变,但是四人帮在部队里也有党羽,这需要陈锡联的当机立断,必须快速清除其党羽,才能够拿下这场斗争的胜利,而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吴德。
10月6日,华国锋等人将四人帮进行隔离审查,阻止了他们篡夺政权的阴谋,在这场斗争中获得了最终胜利,李先念和陈锡联在其中功不可没。
李先念与陈锡联,两人既是同乡,也是战友,更是伴随一生的挚友。两人先后为中国的解放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,由于他们二人在75年共同出任过共和国的副总理,因此被人们传为佳话,直至如今。
- 上一篇:IU 新剧太催泪!多套复古造型突破舒适圈
- 下一篇:印度海军成功试射一枚地对空导弹
